合江石雕传承人周守道:精雕细刻50多年 让石头活起来-凯发一触即发

2023-08-15 11:46:36来源:编辑:魏杰

泸州观察 周梦颖 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

人物名片:

周守道,78岁,省级非遗合江石雕传承人,从事石雕、石刻50多年,在泸州古建筑、传统雕塑界小有名气。将毕生所学教给徒弟,还在写关于川南建筑营造技艺的书,并把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融入其中,希望合江石雕技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
7月26日,记者在泸州市合江县见到了周守道。他的家在一条老街背面的坡上,推开木门,一个复古小院里,堆放着许多石雕。院子的一角,台阶通向屋内,周守道就坐在里边。

穿着一身红色唐装,周守道正在桌前画稿。即使不用直尺,画出的线条也精准平滑、一笔成型。画稿上,川南古建筑宏伟而精致,细节跃于纸面。

熟能生巧,巧能生精。78岁的周守道,是省级非遗合江石雕传承人,已从事石雕、石刻50多年。在泸州古建筑、传统雕塑界小有名气。

由于年岁已高,如今,周守道已退居“二线”,更多的是担任合江、泸州乃至周边市州的古建筑、文物的咨询、设计、修复等工作,将“一线”雕刻工作交给了儿子周焱。

穿着一身红色唐装,周守道在桌前画稿。周梦颖 摄

主攻川南建筑

理论与实践反复印证

周守道出生于石雕世家。但他记得,自己对雕刻技艺和古建筑真正产生浓厚兴趣并潜心学习、研究,源于一次“意外”。

周守道已从事石雕、石刻工作50多年。周焱 摄

“19岁的时候,我跟着施工队去修公路,附近刚好有一个宋墓。宋墓里的雕刻相当丰富,有神兽、武士、伎乐等,活灵活现。”周守道说。此后,他又跟着施工队去了很多地方,看了很多以前大户人家的院落、石雕、木雕以及古建筑。

“先是学习记录、实践操作,再看书学习理论,然后又到实践中去验证理论。”渐渐地,周守道逐渐掌握了雕刻技巧,学会了石雕、木雕、泥塑等。“那时候做石雕不挣钱,有时候花一个月雕出一个东西来,没人买。但我很喜欢,所以坚持做。”

通过大量学习梁思成、林徽因、刘敦桢、刘致平等古建筑大家的著作,周守道受到了很多启发。但他发现,这些大师多是谈国内古建筑特点,对川南建筑的研究不多。于是,他清晰了自己的目标——让川南建筑的样式、雕刻技艺、文化等传承下来。

来到小院的一角,周守道介绍自己的第一个石雕作品——一个长方形石台上,蹲坐着两只石狮,脚下踩着石球。

“雕刻50多年了,面部都已经风化了。”选材不好,狮子造型生硬,雕刻技艺不到位……谈到这个作品的缺点,周守道侃侃而谈,随后话锋一转,“但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,哪个都有特色,哪个都有缺点。也正是因为‘不完美’,才有不断钻研提升的动力。”

屋里书架上的另一只石狮,则令他颇为满意:尽管只有水杯大小,但狮子的神态、动作、纹路等都生动精美,仿佛“活”了起来。最巧妙的是,狮子嘴里含着一颗能灵活滚动的石珠。

从事雕刻和古建筑50多年,经周守道之手的作品连他自己都数不清。其中,具有代表性的有宜宾兴文石海的雕刻制作、丙安古镇复原修缮、尧坝古镇部分古建筑修缮等。当前,他正从事合江县先市镇酿造传承基地、赤水晒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设计、指导工作。

雕刻工具。周焱 摄

带徒弟写书

让合江石雕代代相传

作为合江石雕的非遗传承人,周守道一直在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考虑。

“带了徒弟,有的半途而废了,有的去世了,有的还在但没精力了。现在还在这个行业、能够带起班子的,就几个人了。”周守道坦言。

在教学过程中,周守道不仅教技术方法,还讲文化渊源。“传习的不仅是技艺,还有文化、历史。在构思前,要先了解雕刻人物的时代背景,慢慢地,文化素养就提高了。看多了,也学会了修身养性,心自然就静下来了。”他将毕生所学教给了徒弟,徒弟们也各有所长,活跃在泸州古建筑、传统雕塑界。

周守道与周炎雕刻石雕。周焱 供图

他还在写关于川南建筑营造技艺的书,并把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融入其中。灵光一闪时,他会随手拿一张纸来记录,待修改总结后,将其记录到电脑上。目前,这本书已经写到了第四章。

“计划是写九章,书的名字还没有想好。”周守道说,川南建筑营造技艺是很讲究的,他想整理出川南建筑营造技艺的风格和特色,用作后人的学习材料。

“父亲雕刻了大半辈子,但是技艺却一直在进步。”周焱说,父亲对石雕的执着,一直影响着他。一旦知道哪个人对这些方面有所擅长,父亲会上门求教,因此集纳了很多技艺。

如今,在传承父亲技艺的基础上,周焱也有创新。如在雕刻材料上,不止选用传统的本地石头,还选用了铜、不锈钢等,这样更符合实用性和现代审美。“除此外,还要从雕刻理论、理念、设计等方面,进行传承与创新。”周焱说。

“希望通过努力,让合江石雕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,生生不息。”周守道认为,在“机雕当道”的时代,传统技艺要坚持下来,需要耐得住寂寞、扛得住诱惑、熬得住时间。

周守道的作品。周焱 摄

    编辑推荐
    视觉焦点
    排行榜
网站地图